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深读财大 >> 浙财之星 >> 正文
浙财之星
联系我们
论大学的开放性
时间:2006年09月09日 09:20    浏览量:     

摘要:大学功能的变化和我国加入WTO, 高水平大学在强调大学的综合性、研究性的同时,同样也不能忽视开放性。本文论述了大学开放性的概念和现实意义,WTO对大学开放性的影响,并提出建设开放型大学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 开放性 对策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一个发展和改革的关键时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顺利平稳地进行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重点建设的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也已全面启动,并提出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思路,这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思想。同时,我们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高水平大学在强调大学的综合性、研究型的同时,同样也不能忽视开放性。注重发挥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增强其对经济社会的适应性,充分发挥大学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把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同时办成开放型大学是需要我们思考和认真对待的问题。

当今世界科技、人才的竞争,使得高等教育在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地位日益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世界高等教育宣言——为了21世纪:视野与行动》中认为:“没有适当的高等学校和科研,任何国家不能实现自身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贫穷国家不能缩小与发达工业国家的差距。” 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21世纪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教育对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和支撑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使命与功能将进一步扩展。“由于变革日显重要和急剧加速,社会越来越建立于知识之上。……因此,高等教育面临极大的挑战,应当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化与革新。”在这样一种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大学自身的变革与发展就显得十分迫切。我国已经加入WTO,我们将面临一个更加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大学如果不能主动增强其开放性和适应性,不能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很难想象它会成为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也不会在建立我国现代大学制度中有所作为。

一、概念的阐释

所谓大学的开放性就是大学是一个完全对社会开放的体系。从大学外部来讲,包括对世界的开放与交流,对社会、经济的开放、合作及服务;从大学内部机制来讲,首先是办学理念的开放,要改变过去封闭办学的观念、模式,面向世界,面向社会,让教育资源融入社会之中。具体来说,大学要建立开放的教学、科研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大学的文化价值观念应与社会互动开放。通常认为大学有三种主要职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我们在这里更为强调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首届世界高教大会认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通过研究,创造和传播知识,为社区服务,促进文化的社会的与经济的发展。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的基地,开放性应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把大学办成开放型的大学,才能更好地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也为现代大学的发展拓展更为广阔的视野。

大学的开放性也是现代化大学制度的重要标志。中国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应该是蔡元培先生时的北京大学,大学的开放性在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所提倡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使北京大学成为学术研究的圣地,成为中国大学的先导。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在封闭的社会环境中,在计划经济的桎梏下,我国大学的开放性几乎消失殆尽。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是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计划管理,人才培养口径过于专门狭窄,人才缺乏适应性和创新性。大学缺乏办学自主权,条块分割、部门办学的管理体制,使学校、学科专业重复设置,教育效益低下,大学失去了它应有的活力。所以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今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开放型大学,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建设开放型大学,提倡大学的开放性与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承的。大学的综合性意味着学科间的开放、交叉、融合,是大学内部要素的相互开放,而科学研究更是开放型大学的基础和智力资本,科学研究对社会开放才能体现其价值,更加开放的大学的科学研究才更具有活力。

二、建设开放型大学的理论现实依据

我们今天提出建设开放型大学,加强大学的开放性,提倡大学的社会服务、促进功能,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国家、经济和政治的需要,有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增长的有效刺激,但经济发展、生产方式的变革对其有根本的推动作用。经济日益全球化,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科技在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越发重要,有资料表明,资本对生产率的贡献为18%~20%,劳动力对生产率的贡献为10%~18%,技术对生产率的贡献最低为44%,最高值达72%,科学技术成为对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是一场深刻的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每一个民族、国家必须直面的。在我国的“十五”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以发展为主题,进一步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中,要优化结构,加速发展信息产业,推进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开放型经济。高等教育必须要适应这场生产方式的变革,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在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大学在建成综合性、研究型的同时,也必须构建开放体系,更加紧密地同社会经济相结合。

建设开放型大学,增强大学的开放性,是大学自身发展内在逻辑的要求。大学的发展是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不断改变自身发展的逻辑。中世纪大学产生以来,大学最早是以培养单一专门人才为主,在1810年由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倡导的“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办学思想,影响了世界大学的发展达一个多世纪,而1862年美国《莫里尔法案》的颁布,表明大学直接服务于社会这一新职能的产生。随着20世纪的进展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大学服务社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职能也越来越被重视,其功能不断增强的一个表现就是大学对社会的开放,而大学对社会开放本身也是大学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功能发挥的前提。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高等教育大会中,大学的这一功能与使命得以进一步明确。从大学功能演变及大学本身发展的历史逻辑来看,增加大学的开放性是必须的。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并进一步向普及化发展,到2010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的目标。在我国“十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坚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可以这样认为,中央提出的教育适度超前发展,重点应是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在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情况下,适度超前。这是对我们提出的一个振奋而又艰难的命题。高等教育的超前发展,大众化已是大趋势,办学模式的多元化、办学层次多样性,以及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要求,21世纪的大学必将是一个社会化、开放化的教育体系。一个现代化的大学也必将是一个开放型的大学。所以我们提出建设开放型的大学是有其现实依据的。

三、加入WTO要求大学必须是开放型的。

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将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必然对我国的高等教育现行的管理体制和发展趋势产生极大影响。

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加入WTO,我国将进入一个更加开放的新阶段,我们将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中国将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在经济规则上要全面适应国际准则。相应地,我们的教育观念要同国际接轨。首先,我们应树立更加开放的教育观,这种开放的教育观包括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对外交流与合作、服务社会及人类等一系列方面;其次,要改变原有的封闭的教育观念,了解世界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方法,按照世界准则办学,培养出更多具有开放型和适应国际规则的人才。

加入WTO必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和质量提高,增强我国大学的国际交流,提升知名度和综合实力,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国外的优秀教育资源将进入我国,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方式将更多的被我们所了解和借鉴,人才培养的质量将会有较大的提高;对外交流与合作将更加广泛,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将具有更多的共享型和国际性,因而更具有活力;我们的一流大学将从中获取更丰富的国际经验,与世界知名大学将有更多的实质性合作机会。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加入WTO后将更加开放。

对于大学来说,加入WTO,我国的一些研究型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受到的影响更为明显,他们面临的挑战也更为严峻。这类大学将在更广泛和深入地融入国际体系过程中,从国际交流与参与中受惠,同时面临国外争夺与参与教育资源的问题,研究型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应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关注,大学必须要加快开放的步伐,更快地融入世界体系中。

四、 建设开放型大学的几点建议:

1. 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建设开放型大学,要对世界和社会开放,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就意味着不同的思想意识形态会进入大学,难免鱼龙混杂。大学是培养和形成先进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是创造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我们应该关注大学在开放的过程中如何保持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加入WTO后,我们将面临一个全面开放的世界,西方的各种思想、意识形态将伴随贸易的扩展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会接受世界人类优秀文化的洗礼,西方的意识形态将会对我们的价值趋向产生极大的冲击,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警惕。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种意识形态的冲击有可能是全方位的。发展中国家在开放教育中的教训也是十分深刻的,发达国家的文化扩张是同贸易一起进入发展中国家的,这种扩张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不亚于经济因素,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统因此有不同程度的丧失。对高等教育来说,国外教育的进入,它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也在寻求多种文明的对话,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其文化扩张的目的。教育作为塑造国民的公益事业,在这种时候必须坚持教育的民族独立性。大学是社会先进文化的发源地,是传播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它对社会的思想文化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大学应该把世界的先进文化和价值观传播给社会民众,对西方不良的意识形态进行抵制和批判。大学应在保持教育的民族独立性、弘扬先进文化、保持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方面做出贡献。

2. 确立大学自主办学权。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高度统一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大学缺乏办学自主权。大学的自主办学权对建设开放型大学来说至关重要。在招生、学科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建设、岗位设置、职务评聘、国际交流、市场化办学、经费筹措等方面给予大学自主的权利,政府应主要注重宏观调控和法制管理。大学办学自主权的确立,使得大学能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发展方向和办学特色,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也更有利于大学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有人担心办学自主权下放后,大学缺乏自律,也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3. 进一步加强大学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对外交流是开放型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中国加入WTO,中国的高等教育市场将对外开放,中国高等教育也将加入国际化进程之中,同时也面临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挑战。中国的大学要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观念,加强学生的国际交流、科技与学术交流,寻求更广泛的国际合作。

4. 建立符合市场机制的教育投资体系。

经费短缺一直是困扰大学的主要问题,也是多年来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大学主要是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的,从社会属性来说,教育是准公共产品,高等教育是社会公益事业,因此,将来政府仍是办学的主体,政府投资仍是大学经费的主要来源。但仅靠政府投资是远远不能满足高水平大学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的超前发展需要社会更多的支持。我们看到,由于我国居民的承受能力的限制,靠提高学费来增加大学的办学经费是不现实的。大学需要面向社会、争取更多社会投资,开辟符合市场经济多元化投资渠道,激发大学活力。

5. 强调大学的社会责任。

应强化大学的社会教化功能,大学要担负更多社会责任,倡导先进文化。新世纪中国的大学正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这缘于大学开放性的增强。大学是孕育产生知识、传播知识的场所,使得人类的优秀文化薪火相传。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对社会的文化道德规范作出判断和引领。许多的先进思想和文化都起源于大学,然后辐射到社会,对整个社会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这是大学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大学的社会教化功能的文化体现,是较具有社会权威性的。大学对伦理、文化、社会问题发表意见,行使一种智慧权威,这种社会所需要的权威,有助于社会思考、理解与行动。开放型的大学在倡导先进文化方面应对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文化的传承是最为基础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也是区别于其它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标志。大学是新思想、新观念的发源地,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文化历史积淀,最有资格也有责任担负起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任,在创造与传播先进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成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引导者。

6. 更加强调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在20世纪被明确以后,现在已被广泛认可。美国的大学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它的多层次、多种形式、现代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使大学与社会紧密相联,大学在为社会服务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显示了巨大推动力,成为了美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源泉。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曾把世界主要国家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途径概括为五条:大学提供设施及人力资源供社区使用;满足社区提出的各种要求;主动参与研究社区的不同需求;根据社区的需要,分析社区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供可能的对策;主动向社区提供与其身份相符的服务项目。

对中国的大学来说,开放型大学的科技活动不能囿于实验室中,必须纳入到科技创新体系中去。大学为社会服务的最为重要和直接的途径就是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在以变革和以知识与信息为基础的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为特点的经济背景中,应当加强与更新高等教育与企业以及社会其它部分的组成部分的联系。”江泽民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要积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研究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促进科技成果向现代生产力的转化,成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方面军。”产学研结合是大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强大动力,有利于教育、科技、经济的结合,有利于大学的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大学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创新性,是大学开放的最为重要的途径。具体来说,大学要加快建设具有现代化企业制度的高科技产业,充分发挥大学的科技优势与人才优势;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创办大学科技园,建立产学研结合基地,加快科技成果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对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来讲,要大力提倡和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提高培养人才的适应性和竞争能力,推动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这同样也是大学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内容。

大学要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为区域经济服务;同时,大学还要积极参与世界服务,进一步向大学的世界性开放性迈进。

大学需要社会的支持,社会同时也需要大学的服务,大学——社会的发展模式是当今大学占主导地位的办学原则。充分发挥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就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最为有力的支持和促进,大学就具有了发展的无限潜力。

7. 建立开放的教育评价体系。

质量评价体系,是高等教育良好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主要是以政府评估为主,侧重于内部评估,其质量评价多参照投入水平指标,如生师比、教师合格率、图书设备达标、教学评估等。而在高等教育更加开放的今天,大学面向世界、面向大众,必须引入社会评价体系和世界评价指标。大学的声望、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水平的评价的权威意见来自社会(包括世界)和公众。面向21世纪的新的高等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发展观更要求新的质量评价体系。随着高教法规定的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和高校内部自我约束、自我监控机制的增强,建立学校内部各项工作的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以成为高校走内涵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评估体系中,政府评估与社会中介机构评估相结合,以社会中介评价为主;外部评估与自我评估相结合,以自我评估为主。在建立国家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同时,建立更多的社会评价中介机构,也是大学开放的教育评价系统的走向。

展望新世纪的大学,大学将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中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进步的源泉力量之一,在知识进步和文化传承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理应是更加开放的体系,向世界、向全社会开放。中国大学承载科教兴国的重任,如何引入开放理念,迎接WTO的挑战,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促进我国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全民素质,对我们来说,任重而道远。

上一条: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下一条:大学出创新型人才需有更多自主权

关闭

      版权所有©2008-2016 浙江财经大学 党委宣传部 浙ICP备05014573号 
      地址:浙江省下沙高教园区学源街18号 邮编: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