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宣讲 >> 学习动态 >> 正文
学习动态
联系我们
科学发展观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时间:2006年09月09日 20:05    浏览量:     
 
(王一鸣: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进入新世纪,我们党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针对我国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和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从新的历史高度和更加宽广的视野,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而且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旨在回答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么发展等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也就是发展的本质、目的和发展模式问题。发展观不同,观察思考和解决发展问题的原则、方法和价值取向等也会不同,从而影响对发展内涵的理解和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发展模式的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1979-2005年经济年均增长9.6%,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左右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十五"时期,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年均增长9.5%,社会发展呈现新局面,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这些成就使"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重要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同时,经济发展的实践特别是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在解决较快发展基础上必须解决好更好发展的问题。譬如,我国经济较快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本、劳动和资源的高强度投入,因而经济发展的投入成本、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都很大。我国投资率长期居高不下,"十五"时期投资相对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比"九五"时期提高接近1倍;我国消耗每吨能源实现的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左右;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消耗臭氧层的物质产生量都居世界第一位。再如,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不到位;城乡、地区差距扩大的势头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和贸易对外依存度偏高等。这些问题都使得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全面发展和解决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和重要。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我国发展的历史经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国际社会关于发展的最新成果,面向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要求,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理论概括,因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么发展的问题。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没有发展,也就谈不上科学发展。但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结构调整、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等经济发展的内容,还包括社会事业、社会组织和和谐社会建设等社会发展的内容,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容。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要坚持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源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深化。200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在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期的同时,出现了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资源对经济增长约束加大,煤电油运供求紧张的局面。党中央适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及时有效地缓解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避免了经济大的起落和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同时没有损害经济增长的基本面,保持了我国经济稳定较快增长。可以设想,如果我们不及时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固定资产投资继续膨胀,部分行业继续盲目扩张,迟早要面临调整和整顿,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良好局面。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也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二、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  

  “十一五”时期是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做好"十一五"时期的各项工作,关键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各个环节。  

  今后一个时期要迫切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向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  

  “十一五"《规划》明确了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增长的目标,那就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十五"年均增长达到9.5%。"十一五"年均经济增长6.6%左右,就可以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应该说,实现这个目标是完全有把握的,关键是如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看,"十一五"期间,我们要以适当放缓增长速度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并为今后一个时期在转变增长方式基础上延长高速增长期创造条件。如果我们不能从过去那种单纯追求速度、盲目扩大数量转变到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相统一上来,高速增长就难以持续。  

  第二,切实把推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特别是重化工业规模迅速扩大,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接近极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刻不容缓。延续传统增长方式来实现经济总量翻两番的目标,资源供给难以支撑,环境安全风险加大,经济快速增长不能持续。"十一五"时期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迈出实质性步伐,特别是要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使各种要素和资源的价格反映稀缺程度和生产成本,引导市场主体减少资源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形成充分利用资源和节约资源的机制。   

  第三,切实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  

  随着我国工业化加快发展和产业升级,劳动力、资本和土地资源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出现递减趋势,经济增长将越来越多地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科技创新驱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对经济持续增长的制约日趋显现。无论从我国工业化进程和业已形成的经济、科技基础看,还是从国际竞争加剧和知识产权竞争强化的形势看,我国都已经到了加快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阶段。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推动结构调整,加快开发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以及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依托核心企业建立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努力在若干产业发展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  

  第四,切实把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着手,特别是从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问题入手,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切实把社会事业的发展放到重要位置,坚决纠正在经济建设上舍得投入,而对社会事业发展重视不够的倾向,强化义务教育的政府保障责任,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财政困难县义务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以及薄弱学校、弱势群体和困难学生倾斜。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认真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第五,切实把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机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和机制,关键是要深化改革,为使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创造条件。要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更好地履行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职能;完善"分税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地方政府特别是困难地区履行公共服务的能力;推进税收制度改革,加快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在条件具备时对不动产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改革资源、环境方面的税收制度。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更加突出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环保、生态和公共安全等内容,将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能耗降低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等纳入到各级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去,全面反映领导干部工作业绩。

上一条:创造和谐文化 建构和谐社会 下一条: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关闭

      版权所有©2008-2016 浙江财经大学 党委宣传部 浙ICP备05014573号 
      地址:浙江省下沙高教园区学源街18号 邮编: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