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浙财新闻
联系我们
翻篇归零 砥砺前行(三):开放包容 打造人才最优生长生态
时间:2018年06月20日 16:21    浏览量: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省重点建设高校、博士点授予单位和“双一流”建设为目标,学校始终坚持人才资源是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增强信心,攻坚克难,开放包容,发挥优势,为学校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建设一支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打造人才成长成才的最优生态,助推了学校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加大力度,优化人才引进政策

按照“学科依托、引育结合、上下联动、重点突破”的思路,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优化现有人才引进政策,深入推进人才集聚计划。夯实人才引进的基础,拓宽人才引进的渠道,开发“人才测评系统”,建立高端目标人才库,设立海外和国内重点城市校友引才工作站,与相关部门协作引进海外终身副教授以上教职人员申报“国千”“省千”,启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争取在这些人才项目上实现零的突破,出台“伯乐奖”奖励举荐人才的个人和单位,加大力度招揽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力争引进国家级重要人才方面有所突破。加强分类指导,围绕一流学科建设、出台优势学科、申博学科、其他学科分类指导标准,优先满足重点学科、重点团队和重大项目的人才需要。

分类指导,完善人才评价标准

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坚持服务国家需求和注重实际贡献的评价导向,健全校内制度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引导教师结合自身特长自主选择发展路径,更好地协调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适当调整教学为主型职称申报条件,鼓励教师潜心从教,立德树人;探索建立“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实行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针对不同类型、层次教师,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标准,鼓励各类人才在合适的领域中创造出一流的业绩和成果,为省重点大学、博士点授予单位建设等做出贡献。

做强团队,扶持人才成长成才

以省重点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结合研究生院的学科交叉基金,实施“重点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与科研处、教务处、研究生院、发规处等部门联合出台团队管理办法。扶持部分优势学科、新兴学科的发展,培养和建设一批人才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学术思想活跃、发展态势良好的创新团队;创新人才组织模式,探索“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的运作模式,建设若干在国内有影响的教学科研重点创新团队,探索有效途径,争取整体引进若干教学科研重点创新团队;探索建立团队资源自主配置机制,发挥领军人才在引领学术发展、汇聚团队中的关键作用;学校为教学科研重点创新团队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充足的经费支持并加强管理考核。

激发活力,推进学院二级管理

充分调动二级学院办院建院积极性,切实增强系统谋划发挥人才作用体制机制的意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向纵深推进,坚持问题导向、突破关键环节,按照学校“十三五”发展目标有计划、分步骤的培养和引进人才;赋予二级学院充分的自主权,引导二级学院建立适合本部门人才成长需要的培育体系,努力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个性化的物质支持和政策支撑;鼓励二级学院探索建立激发本单位办学活力的绩效激励体系,设立质量导向、分类体现、创新多元的考核评价指标。

深化改革,健全人才保障机制

构建多部门协同服务体系,积极探索高层次人才的柔性化管理模式,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发挥他们的最大潜能。加强对优秀人才投身事业的正向宣传,正面引导,树立典型,形成优良的师风师德,带动广大教师建功立业;简化优化各项服务流程,并依托“互联网+”,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清单,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挖掘学校现有和潜在资源,为人才增加附加服务,关注人才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业余生活等方面的诉求,联合工会、团委,关注人才心理健康,关爱青年教师,通过活动丰富人才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积极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营造一个包容、开放、和谐、舒适的文化氛围。

踏上新征程,谱写新篇章,浙财人将以开创事业的奋进精神,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海纳百川,广聚人才,同舟共济,干出新业绩,不负新使命!

上一条:学校联合市金融办对接恩施扶贫 下一条:美国东肯塔基大学客人来校访问

关闭

      版权所有©2008-2016 浙江财经大学 党委宣传部 浙ICP备05014573号 
      地址:浙江省下沙高教园区学源街18号 邮编: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