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深读财大 >> 浙财之星 >> 正文
浙财之星
联系我们
大学:从建制合并走向实质性融合
时间:2006年09月09日 09:24    浏览量:     

目前,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推动,各大学积极响应的高校合并,其建制合并阶段已经基本完成。在实现了形式上和建制上的合并后,各合并高校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实现实质性融合,把合并后的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效益,使合并的整体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这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阶段内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在实践中从外部环境和内部运作机制的改革上作大胆尝试,更需要在理论上作深入的探索。本文拟从高校实现合并后,如何通过内部的有序整合和软性操作,逐步实现实质性融合作些探讨。

一、高校合并的动力因素

中国高等教育在其百年的发展历史中,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贫穷积弱的旧中国面对西方科技文化冲击,为图强求存,尝试建立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制度;到新中国建立后以苏联模式为样本,高等教育在中国迅速发展壮大;以及从文革开始后的一个相当长的阶段内,中国高等教育的停滞、萎缩乃至倒退;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大飞跃,这是一个充满探索,历尽艰辛的曲折历程。

综观建国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高等教育发展虽然走了很多弯路,但是总体看来,高校规模在不断扩大,质量和办学效益也在曲折起伏中不断提高。五十多年的发展,新中国高等教育成就举世瞩目。尽管如此,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从建国初期开始进行的院系调整,使理、工、农、医、文大分家,从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学科间的联系,影响了学科间的有机统一,不利于培养综合发展、知识结构完善的高水平学生。此后,尽管高校办学体制经历了很大变革,但是,学科专业划分过细、办学规模效益低下、教育资源浪费的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种状况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违背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综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基本都走过了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综合化发展的路子。运用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知识教育,这是现代社会发展条件下,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要求。可以说,按照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改革高校的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这是高校合并的重要原因之一。

虽然这样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潜在问题很多,但是,如果不把这种培养模式放在世界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其严重弊端也很难引起全社会的充分重视。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逐步融入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潮流,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服务方面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为全社会所公认。可以说,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导致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革,高等教育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大学合并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简而言之,中国高等教育目前进行的改革,一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二要回应当代世界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这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因素,也是大学合并的目标指向。

二、高校合并的目标指向

对大学合并的利弊虽然还会存在一些争论,但是,下述观念已经成为多数人的共识,这就是: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需要大幅度改革,在全面论证基础上对部分大学实行合并,扩大办学规模,调整学科结构,使教学和科研建立在学科综合化的基础上,从而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效益,这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在学科实现合理配置的基础上促进大学的合并,之所以会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巨大促进,这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在于,通过合并,可以促进不同学科间的沟通和融合,这既有利于科学研究新发现的产生,更有利于对学生的综合知识教育。

在现代历史条件下,倡导综合教育,强化素质教育意识,其科学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要求。上面已经提及许多世界一流大学在其久远的发展历史上,基本上都走过了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转化的历史进程。就欧洲历史上的这些著名大学而论,这种学科的不断综合的原因,就在于大学培养的学生不是简单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一般工作者,大学毕业生的社会定位是社会发展的精英人才,对这些人才的培养,不可按照工匠或者社会下层的标准进行,而是需要他们有广博的知识,希望他们能担负起引导社会前进的责任。当然,在西方发达国家多数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后,尽管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比例已今非昔比,但这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不管时代如何变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大学教育必须实现综合化。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这种教育综合化的要求必将更加突出。

第二,现代科学与技术发展必然要求。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方。从科学认识论的角度看,近现代西方科学思维注重分析,近代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得益于这种科学思维甚多。就是现代自然科学,在本世纪初,以分析的眼光对待物质世界,使我们深入地认识了物质的内部结构,大大深化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但是,当科学日益深化,随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等新学科的出现,人们开始注意到仅仅依靠分析的方法认识世界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否则,无法实现对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的进一步的认识。这种思想将首先影响到科学研究的领域,进而开始扩展到学校的学科设置。人们开始认识到,把学科越分越细,学生的专业领域越来越狭窄,将不利于科学领域的探索。不仅如此,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在当代科技新发现中,越来越多的成就出自传统学科的交叉和边缘地带。这些发现和发明,需要发现者有对各个学科融合贯通的理解。在当今的科技领域,只有学生接受比较全面的综合教育,才能避免科学研究中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

第三,现代社会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的物质生产技术越是发达,人类的文明程度越高,社会就越是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保证,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则为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确立方向,社会发展要求是大学实现综合化教育最强大的动力。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科间的区别也愈益明显,一个人不可能穷尽知识,他只能在某一个方面有所专长。但是,社会的发展已经到了信息化阶段,很难想象一个对现代科技知之了了的文科学生,能够对科技的巨大作用和知识经济的本质有比较深入的认识,从而也就对这个社会和我们面对的世界有真正的了解。同样的,如果高校培养出的理科学生对社会文化,对历史传统,对人文精神缺乏必要了解,只通晓技术知识,从而对我们的社会发展缺乏人文关怀,那么我们的社会会走向什么样的可悲状态。

总之,在全球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狭隘的知识教育已为全面的素质教育所代替。综合化教育已经成为现代高等教育题中应有之意了,今后需要我们做的,就是打破学科教育间的森严壁垒,加强学科间的沟通和融合,实现知识的综合化教育。

三、实质性融合的状态定位

高校在实际建制上的合并后,是不是就已经解决了高等教育办学和管理体制以及学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了呢?显然,合并,只是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是修渠引水,而不是水到渠成,高等教育的满园花开、桃李芬芳,还需要合并高校在完成形式和建制上的合并后,真正逐步实现实质性的融合,使高校合并后的优势切实发挥出来才能实现。否则,合并产生的弊端将销蚀掉合并本应有的潜在效益。

实质性融合既是一个状态,也是一个过程。作为一种状态,高校合并后实质性融合的目标状态应该怎样呢?我们认为,达到实质性融合应具备如下特征:(一)经过一定时间的磨合后,学校管理体制实现了协调运转。学校管理体制或领导体制的协调运转,是一个学校正常运作的前提。没有这个要素,实质性的融合就是一句空话。(二)在经过认真论证基础上,实现了学科结构的合理调整。学科结构的调整,是融合的关键,也是学校发展优势的新生长点。没有学科结构的合理调整,就不可能实现学科间真正的融合,学生的综合知识教育也难以取得成效。(三)合并后学校在教学领域实现各专业的资源和优势一定程度的共享,使文、理、工、农、医等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能按照人才培养规律和合理知识结构要求浸润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四)经过一定时间的运转,合并后教学科研和科技服务的效益出现提高,社会效益更加明显;合并前预定的学校软性环境氛围目标和办学特色开始出现。这是一个综合指标,也是衡量合并后各项工作运转成效的判定依据。

当然,对实质融合的状态定位,其判定依据应该还有很多。这里仅仅撮其要者加以论述。而高校在完成建制合并后,进一步实现实质性融合的工作目标则应该主要包括这些。

四、如何实现实质性的融合

建制的合并是实现实质性融合的基础,高校如何在完成建制的合并后实现实质性的融合,并使这种融合发挥出应有的预期潜力从而带来巨大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当前合并院校最迫切的任务。

在我们分析了高校合并的目标指向和状态定位后,就厘清了实现实质融合的大致路线。毫无疑问,在合并后尽快实现学科间的调整将是当务之急。学科调整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如何确保实现整体化知识教育。许多研究者认为,就高等教育而言,实现整体化知识教育,主要涉及三个层次的改革,即: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综合化改革;专业设置口径拓宽的改革;课程综合化改革。关于这三个层次的改革,是合并后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深入的调研、科学的论证和积极审慎的调整,在此不做进一步的阐述。我们拟主要从确立科学的治学理念、创造宽松自由有益于培植创新精神的科学探索氛围、培育优良的校园文化等三个方面,对如何实现大学的实质性融合作些探索,这些工作与学科的调整和管理体制的改革等相比,是一项周期更长、辅助措施更多,需要更多人参与和付出更大耐心的工作,不妨称之为软性操作。

(一)确立科学的办学和治学理念。大学的管理层,特别是大学校长确立科学、富有远见的治学理念,是一个大学能否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关键。在高校合并后,学校领导层必须确立适应当代世界发展潮流的富有远见和前瞻性的科学治校理念,这对一个新合并后的综合大学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为有了这样的理念,就可以形成管理和规划大学未来发展的指针。而没有这样的一个明确的理念,就容易使工作失去目标或者流于空泛,最终陷入日复一日的重复事务中,甚至于因为没有目标的凝聚,合并后的弊端开始逐渐暴露,销蚀掉了合并后应该具有的优势。办学的理念不是别的,不外是对学校办学宗旨、特色和未来发展的观念。它既有共性,也有自身的特点。即不同的大学由于自身的具体条件不同,如学科结构、办学优势、培养目标的不同等,办学的理念会有不同,但是,又有共性的一面,比如,都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都是造就能适应现代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具有全球眼光的现代化人才等等。办学理念最根本的还是体现在办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上。因此,必须有开阔的视野,富有前瞻性的思想。

为了适应当代世界对人才的要求,中国大学应当把培养创造性人才作为办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世界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21世纪创造性人才素质的七条标准为:第一,积极进取开拓精神;第二,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第三,在急剧变化的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第四,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有广泛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五,有终身学习的本领,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第六,有丰富多彩的个性;第七,具有和他人协调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这些标准,无疑对于我们确立富有远见的治校和办学理念极有启发意义。

当然办学的理念包含很多内容,结合自己的特色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什么样的人才应该是其主要部分。当前,在全球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的形势下,转变以知识的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确立以培养创新精神为主导的教育观念,是办学和治校理念的重要内容。确立了正确科学的办学理念,一个大学就有了凝聚整个学校的纲领和旗帜,就不会因为学校领导的更替造成学校发展目标上的频繁变更,也使学校的发展有了方向。

(二)培育富有特色、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培育优良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或曰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一个学校有一个学校的特色。即使学习同样的课程,对于两个不同的学校而言,其学生的风格也不尽相同。校园文化对于一个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社会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除了生理上的些微差别外,文化上的差异造成了族群间明显的差异。校园文化不可能达到那样的效果,但是,它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体现其教育功能时,其作用不可低估。当学生长期浸润于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中,他将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种文化氛围的教化,那些无法从课堂上得到的有益的精神和知识营养将源源不断地进入他的内心世界,成为他知识结构和个性要素的一部分。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充分注意到校园文化在学生个性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我们更重视体制的改革和管理手段的改进。我们认为,当高校实现了建制的合并,并在逐步完成了体制的理顺和学科的调整后,培育体现自身特色、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就应该成为促进实质融合的重要手段。

学校可以通过鼓励、倡导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学生课余活动,扶持促进学生全面进步的学生社团,支持开展文化和科技讲座等手段来引导校园文体的发展。两位分获诺贝尔化学奖和物理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李远哲和朱棣文,在中国大陆讲学谈到“中国冲击诺贝尔奖”问题时,都认为,科学的发展取决于培养科学的土壤是否肥沃;最重要的是要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建立良好的科学基础。我们认为,一个大学校园文化是影响一个人今后的事业成就的重要因素,从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过程考察,校园文化构成了科学土壤的一部分。是否适宜于培养有科学创造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校园文化优劣的重要标准。

(三)强化学科间的融合、营造生动活泼的学术探索和科学创造氛围。学科结构的调整,只是加强学科间的沟通和融合的第一步。要达到高校合并后促进学科融合,实现对学生的综合知识教育的目的,除了课堂上的工作外,还需要课下的努力。提倡科学创造精神,营造学术探索的自由、宽松氛围,这是实现实质融合的又一重要手段。其实施效果其实也是高校合并的目标所在。一种自由宽松、益于科学创造精神成长的氛围的形成,标志着一所大学真正实现了实质上的融合。举办各种各类有益于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的讲座,是培植科学创造精神成长发育的重要途径。这些讲座从各个侧面给学生提供了新的知识和信息,活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他们的知识结构的完善也有重要意义。

(四)扶植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利用合并后多学科的综合优势,促成新的学科专业的产生。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日益突显。科学研究成为大学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职责。现代科技的创新,已经突破了以往科学和技术创新的模式,在综合和分化两个向度上迅速发展。具体表现为多学科联合攻关,学科思想的互融互补,在学科边缘产生新生长点,超越于各学科之上的横断学科的出现。这些特点,也是促成世界领域内的大学教育和科研思想转变的重要导因。高校合并后,为学科专业间实现融合基础上的创新奠定了基础。但是,要使学科创新的可能性成为现实性,必须从学校发展的宏观层次上促成原来分属于不同校区的专业之间的合作、协调,按照科学发展的规律进行以学科及科技创新为目标的专业调整。在原有专业学科基础上,产生出引领科研发展的新学科、新专业,是合并后高校需要特别加以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促成高校尽快实现实质融合的软性手段其实还有很多。这些工作都需要长期的艰苦的努力,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远见。通过实践中的探索和总结,将体制的改革的硬性措施与上述软性操作结合在一起,高校合并的实质性融合进程将大大加快,合并的效益将更快的出现。

五 结语

实质性融合是高校合并的最核心阶段。在完成建制的合并后,能否使合并高校实现实质性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说,事关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得失成败。因为这些合并院校,大多数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中坚力量,在这里汇聚了国内高等教育领域和科研领域的大多数精英人才,拥有高等教育领域的雄厚资源,有比较完备的人才培养基础和悠久的办学传统及学风基础。这些高校实现成功的合并,并在此基础上走向实质性融合,将大大促进中国高等教育与世界先进高等教育水平迈进的进程。同样,如果建制的合并,并没有促成实质性融合,那么合并带来的弊端很可能会销蚀合并带来的潜在发展优势,使合并的种种预期优点成为空洞的理论预测,并由此造成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认真探讨实现实质融合的理论问题,积极推动促进实质融合的具体实践,既是当前各合并高校的领导同志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务,也是高等教育理论界的中心研究课题。

实现实质性的融合,决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短期操作过程,而是一个需要相当长的阶段的探索、磨合、尝试的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观念的革新,也需要操作过程中的谨慎、细致;既要着眼于学校内部各项管理措施的理顺和完善,更要着眼于科学技术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潮流。可以预期,随着合并后诸多问题的出现和不断解决,实质性融合的过程将在探索中逐步深化,从而使高校合并的理论预期逐步变成现实,使潜在优势逐步变成日益增长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德仁. 综合性大学与大学教育的综合性. 中国高教研究,2000,(4).

(2)董秀华. 未来20年的英国高等教育. 教育研究,上海,2000,(3).

(3)蔡克勇.面向21世纪培养持续创新人才. 我的教育观.(高等教育卷)广东教育出版社.

(4)卢兆彬. 建国后两次高校合并的比较研究.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

(5)刘晨元. 对高校合并工作若干问题的探讨.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

作者简介:李承俊,男,教授,山东大学副校长。刘志业:男,副教授,山东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上一条: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 下一条: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关闭

      版权所有©2008-2016 浙江财经大学 党委宣传部 浙ICP备05014573号 
      地址:浙江省下沙高教园区学源街18号 邮编: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