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重庆的大一学生罗海星(化名)最近遇到了一件怪事,一个她完全陌生的账号在网络购物平台某款美白精华的评论里,晒出了她之前发在社交平台上的一张自拍照,并配文称“精华细腻好吸收,肌肤有着很好的吸收效果,美白效果很好呢”。
罗海星告诉《法治日报》记者,该评论最初是一个师姐发现的,来询问她美白精华是否真的好用,她这才发现竟然有人在冒充自己。在那之后,她先后与商家沟通、向人工客服投诉,甚至打了不少维权电话,一番折腾,商家才删除了那条评论。但当她向商家要求提供那位评论者的身份信息,以便进一步维权时,却再也没能得到商家的回应。
在社交媒体上吐槽了自己的上述经历后,罗海星收到大量网友回复,称也曾遇到过同样的购物平台盗图事件。大家怀疑,这种盗图并对商品进行好评的行为,大概率是商家雇佣的水军所为。
记者近日调查采访发现,多个网络购物平台存在盗图刷好评现象,这种盗图行为不仅仅存在于评论中,更有甚者,有商家直接盗用网图、其他店家商品宣传图为自己的商品进行包装。而因为网购平台盗图行为的频发性和隐蔽性等,图片原作者维权往往困难重重。
多位受访的业内专家说,盗图评论和盗图抄店是目前电商平台经营者常见的违法行为,背后是对他人著作权、肖像权乃至消费者知情权等合法权利的侵犯,必须通过平台作为、市场监管、合理维权等多方措施,对这一乱象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理。
在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任超看来,网购平台盗图行为维权难问题确实存在,具体体现为被盗图商家的私力救济和公共执行困难。
他解释说,私力救济包含两个方面,平台维权渠道和法院诉讼渠道。但平台维权途径较为狭窄,维权渠道大多仅向商家开放,若被盗图片属于非商家图片,个人或终端用户难以进行权利救济。此外,法院诉讼渠道的维权成本高,并非所有被盗图商家或个人都有财力和专业律师团队,被盗者更多是普通网民或在特定领域具有一定小知名度的商家,并无足够的时间和金钱以及专业能力进行诉讼。
而公共执行方面,据任超介绍,虽然目前已有个别地方的市场监管部门对网购平台盗图行为进行查处,但公共执行结案数量和侵权行为数量相比不过九牛一毛。
任超说,对店铺扣分这样的声誉罚手段,在偌大的互联网市场中无法发挥其威慑效力,惩罚力度过小而维权难度大,也导致现实中很多被盗图者往往会选择放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转载: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2-04-07/doc-imcwipii2830173.shtml?finpagefr=p_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