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当天,由法制日报社主办、法制网承办的首届“一带一路”优秀法律服务项目颁奖典礼暨“一带一路”法律服务高端论坛在京同期举行。改革开放40年,法治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中国法律服务大踏步前进。
揭晓法律服务七项大奖
在论坛上,揭晓“一带一路”十佳律师事务所、“一带一路”十佳律师、“一带一路”争议解决类十佳法律服务案例、“一带一路”投资类十佳法律服务案例、“一带一路”十佳合作机构、“一带一路”十佳法律服务工作者、“一带一路”优秀法务团队七项大奖的归属,见证了中国法律服务实力的不断提升。现场嘉宾共同体味了“一带一路”法律服务工作中的丰富经验,品鉴“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法律服务的优异成果。
本次论坛旨在向全社会充分展示法律服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总结推广“一带一路”法律服务的重要经验。论坛得到司法部、中国法学会、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鸣起、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副庭长张勇健、司法部律师工作局副局长徐辉、司法部国际合作局副局长尹雪梅、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张学兵、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秘书长夏露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律师事务所、公证处、仲裁机构、法学院校、大型国企等代表参加此次活动。
法制日报社社长邵炳芳在致辞中指出,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来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法治理念深入人心。今天,我们表彰“一带一路”优秀法律服务项目的同时,举办“一带一路”法律服务高端论坛,汇集众多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物、法律界同仁,现场思想的交锋,观点的碰撞,为法律行业积极服务“一带一路”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以法治、公平、正义、创新为动力,为“一带一路”建设添砖加瓦。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张学兵在致辞中强调了律师行业为“一带一路”的重大项目从法律建议提出、法律风险管控,到法律问题的解决作出的突出贡献。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希望中国律师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借助国家深度的改革和开放,不断提升法律服务能力、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使中国律师业真正走向国际。
举行法律服务高端论坛
颁奖典礼后,“一带一路”法律服务高端论坛举行。来自行业领导、专家学者、法律服务行业优秀代表作了主旨演讲,分享了“一带一路”法律服务的关键问题,共享知识盛宴。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提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法治保障,要特别关注五个问题。一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别法律制度的研究及其比较研究;二是对区域法律制度的研究和比较研究,如东盟,美洲国家组织、非盟、阿盟等国别组织建立的区域性法律制度;三是要研究区域法律制度的统一与协调,要借助一些区域的安排,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四是要关注区域与法治合作问题,这个合作涉及到立法、司法、执法、法律服务等等方面;五是要关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际商事争议解决机制。
除了关注中国法治建设外,同时也要关注国际法治建设。他提出要在六个方面着力,比如着力建设更加科学完善的涉外法律制度、积极参与各级法律规则的制定等等。
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副庭长张勇健发表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司法服务与法律保障》的主旨演讲。他介绍了最高法院在建立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方面所做的工作。目前国内五家仲裁机构和两家国际商事调解机构,与最高法院已经成立的国际商事法庭、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共同构建了调解仲裁诉讼有机衔接的纠纷解决平台,形成了“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12月5日,最高法院正式发布了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工作规则和国际商事法庭程序规则,标志着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已经初步成型,进入了运行阶段。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主任梅向荣以“中国律师在‘一带一路’中的责任担当”进行了分享;北京市长安公证处副主任张浩重点介绍了公证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及作用;大成律师事务所北京总部管委会副主任徐永前阐述了共建“一带一路”与律师战略空间;龙图集团公司董事长杜洪波就“一带一路”建设与合规管理发表了观点;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主任庞正忠重点阐述了“一带一路”带给法律行业的机遇和挑战。
圆桌对话携手面向未来
三场圆桌对话从三个主题探讨“一带一路”法律服务的难忘故事和未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圆桌对话一:“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法律服务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国际经济法室主任刘敬东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法律人在涉外法律服务领域的春天已经到来。最高法院四年内连续推出为“一带一路”服务保障的若干法律意见,为法律人从事涉外法律服务带来知识财富。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杨琳律师提出,涉外法律服务要与当地律师合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发出中国律师正面、积极的声音。
中国政法大学张丽英教授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培育高品质、高素质法律人才的春天。中国法学教育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法律制度与文化,精准培育法律人才。
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张晓峰律师提出中国律师走出去能否更好的理解外国法律制度,最大限度为客户保驾护航。
国家电网国际发展公司法律事务部主任王兴雷以企业法务视角谈到,在国企走出去的背景下,法律部门的角色定位有了很大改变,要求全方位、立体化的法律服务,要求公司法务人员要深入理解所在行业和投资所在国的法律,达到切合商业目的的现实诉求。
圆桌对话二:中国律师事务所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应如何作为。
四位对话嘉宾为律师事务所服务贡献良策。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名誉主任田文昌强调,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必须要具备综合的法律服务能力、团队机制保障以及专业的法律水平。律师事务所要力争达到业务类型综合化、律所服务机制团队化、律师个人业务专业化和法律服务国际化的水准。
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主任王丽提到,律师在“一带一路”法律服务中,要迎接众多挑战,需要成为一个集律师、会计师、评估师、审计师、咨询师、工程师等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要超越职业做事业、做平台,做有情怀的法律人。
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王清友主任说,在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重点战略部署时,律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不仅为客户、为企业提供单纯的法律服务,更是为国家战略利益服务。因此,要求律师既要有良好的法律素养,还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对投资国社会经济情况的充分了解。
北京市兰台律师事务所主任杨光指出,中国律师为“一带一路”企业提供法律服务,要起到重要的牵头作用,帮助中国的企业在境外选择好本土化律师。国际化法律服务人才与本土化法律服务人才存在差异,中国律师事务所要想做得好,必须在本土化方面下功夫。
圆桌对话三:分享“一带一路”法律服务的真诚故事。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赵敏、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邬国华、江苏漫修律师事务所王卉青、北京市长安公证处郭跃萍在北京市律师协会副会长张巍的引导下,讲述了她们与“一带一路”的感人故事。每一件工作、每一段回忆,都展现出女法律人面对事业、家庭付出的努力和牺牲,工作中她们出具的每一份专业文件背后都包含着认真、细致、高效、专业的工作责任。她们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敬业的工作态度,为客户提供法律服务的同时,也传递着中国文化和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