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中国共产党人从来不回避矛盾和问题,而是积极地对待矛盾,把矛盾看作是工作的动力,把矛盾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契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现阶段,应当以更加全面的视角,提出更具有全局性和系统性的策略,才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需求。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对于新时代我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可以说,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是通过解决矛盾来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
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砥砺奋进的五年中,我们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与全面深化改革有密切的关系。没有改革的深入,我们就不可能在全球经济低迷、世界贸易停滞以及各种风险缠绕的情况下取得这么好的发展成就。
比如,正是由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建设才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重大成就。也正是由于政治体制和机制改革,才促进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比如,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取得实效,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有效推进,更加充分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同样地,正是由于《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才使得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才进一步全面加强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改变了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并且获得人民群众的喝彩和拥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说的,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
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改革的方向和方式
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意味着改革进程历史阶段的跃升。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如今,我国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之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要根据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我们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是在新时代对它们的继承与发展,同样是我们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真正的改革是问题导向的,也是问题倒逼的进程。改革本身不是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矛盾若无法化解可能造成社会失序,而解决矛盾的努力也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中国共产党人从来不回避矛盾和问题,而是积极地对待矛盾,把矛盾看作是工作的动力,把矛盾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契机。改革是为了解决矛盾,矛盾是普遍的,改革也永远在路上。必须认识到,一方面,过去改革发展的成果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结束,而是意味着矛盾的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这些问题,必须着力加以解决。另一方面,改革要完成的任务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即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这就是说,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给我们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以新的姿态和更加广阔的视野看待新时代的改革。
新时代的改革是对过去改革的继承与提升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高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是不变的,变的是不同历史阶段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和使用的方式。
因此,在新时代继续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并不意味着过去的改革是“片面的”“局部的”,而是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现阶段,应当以更加全面的视角,提出更具有全局性和系统性的策略,才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小康社会时我们主要关注经济目标,因为那个时候物质的匮乏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到比较全面地关注小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协同发展的目标,再到十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推进,这个进程本身就反映了社会进程与社会认识、社会问题与解决社会问题是一同发展的。这个发展进程从局部启动、重点突破、以点带面,进入现在更加协调、更加包容、更加公正、更加绿色的阶段。
中国的改革开放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通过“摸着石头过河”渐进式的变革,稳妥地进行建设性探索,这必须有一个从部分到整体、从局部到全局、由浅入深的过程。这种情况保证了中国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进行改革,让中国在没有社会震荡的情况下积累了丰富的改革成果。然而,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好改的已经改完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必须通过全面协同的系统性改革才能完成整体性、全局性、深层次的改革目标。“摸着石头过河”仍然有效,同时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例如,法治建设的目标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了,但是法治也必须有从一个领域到更多领域再扩展至所有领域的过程,法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必须基于历史进程的经验,按照合法的程序进行立法,也要有一个培育全社会的法治文化和信仰的过程。根据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的目标不是黑格尔式先验的“绝对理念”,而是随着历史活动的前进步伐不断往前延伸的地平线。
今天,我们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仍然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分步骤展开,使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表现为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