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深读财大 >> 浙财之星 >> 正文
浙财之星
联系我们
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争议焦点
时间:2006年09月09日 21:14    浏览量:     
作者:赵鹰

中国社会要实现现代化,教育处于提高人口综合素质排头兵的位置,教育首先要实现现代化才能力促国民素质的提高。那么,对现代化教育的争议有哪些呢?在本报协办的8月3日召开的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上,与会的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

现代学校的界定

对于学校的定义,不同的时空条件会得出不同的定义。中央教科所学校教育研究部副主任李继星认为,学校是根据人类社会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进行培养教育的场所,也有人把“场所”更换为“社会组织”。

那么,如何界定现代学校呢?李继星表示,对于界定的问题,教育界、学术界一直争议很大。一般认为,学校实现了现代化,该学校就是“现代学校”。可是,又如何界定“学校的现代化”呢?一种观点是,一所学校的校园、设施、设备实现了现代化,建立了校园局域网,每个老师一台电脑,校园环境绿化不错,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都翻新,该校就是“现代学校”,实现了“学校的现代化”。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当一所学校实现了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的现代化、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即在六个或七个方面实现了现代化,该所学校就是“现代学校”。

李继星表示,第二种认识确实比第一种认识前进了一步。如果这六七个方面都实现了现代化,则该校基本上是一所“现代学校”了。但这种描述还是从外延的角度而不是从内涵的角度来定义“现代学校”和“学校的现代化”。

按照李继星的理解,现代学校是根据工业社会、知识社会及知识社会以后的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进行培养教育的场所。

实际上,现代学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现代学校,指的是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第四时代及以后各发展时代培养人才的学校,能够适应第一次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和以后各次现代化对人才的需要的学校;狭义的现代学校,即“现代学校制度”词组中的“现代学校”,指的是为人类社会向第四时代过渡、为第四时代及以后各发展时代培养人才的学校(不包含为第三、第四时代培养人才的学校),能够适应第二次现代化和以后各次现代化对人才的需要的学校。

创新教育亟须发展

对于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体制重建以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形成的人才选拔和培养系统,南开大学人文学院文化教学部主任杨岚教授表示,由于中国教育潜在的科举模式的惯性和功利化、形式主义的倾向,使基础教育不断扭曲,形成了一个扭曲的应试教育体系。

杨岚分析,在这个体系中,造成了针对考题类型的练习、针对考试点的教育使学生的知识面和学习兴趣剧减,各种实习班制造了大批在分数上精益求精的庸才,重点学校的学生课外读物往往只是教学参考书,不少学生在死记硬背标准答案过程中思维机械化、感觉麻木、心态异化等现象。偏于追求大幅度超负荷灌输既定知识的课程设置,使中国基础教育以“难度”“深度”著称,成为精英教育的一个畸形变种,破坏了大众教育的宗旨,浪费了教育资源,影响了教育的效率。而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从基础教育延伸到高等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从国民教育延伸到民办教育甚至到业余教育,使教育发展陷入僵局,尤其对教育质量的真正提高制约甚重。

目前,素质教育已大规模倡导十年,基础教育领域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存,而高等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理念则开始贯彻于课程体系中,不仅灌输知识,更注重培养思考能力、实践能力、文化鉴别和创造能力。

杨岚表示,可利用应试教育中培养出的标准化规范化的惯性和机制,高效率贯彻素质教育的宗旨,同时要警惕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和投机性使素质教育异化,如旨在培养国际交流能力的外语学校蜕变为“聋哑英语”的等级考试。

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杨岚提出,在国家创新机制和理论创新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今天,创新教育成为必须强化发展的方向。她解释,创新教育旨在改造僵化的教育机制和陈旧观念,诱发和发展创造力,而创造性来自不可复制的个性、不可程序化的非理性(如丰富情感与自由意志),它是可培植不可制造的,要求教育向人性化、民主化、自由理想的方向发展,而人文素质教育正是创新的沃土。因此,创新教育不仅仅是开出一些创造学、创造性思维方法论等这类课程,而是要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方法渗透到各门学科中去,并在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中也要体现激励创新的氛围,这对于封建传统深厚的东方国家并不是简单易行的。

高校后勤现代化服务为先

武汉大学后勤服务集团总经理陈鑫认为,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有20年的历史,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各种矛盾和问题。

陈鑫认为,后勤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师生至上”的原则,要以师生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后勤工作好与坏的标准。对于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后勤人员应该善于换位思考,正确理解师生的需求和想法。

据陈鑫介绍,武汉大学后勤集团为了“办师生满意的后勤”,推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如集团统筹整合后勤资源,在面向广大师生的普遍性服务的基础上,科学分析不同层次师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能为服务对象提供最大便利的服务项目和服务过程。该集团在2005年年初成立了“学者服务中心”,专门针对学校部分资深者和学术带头人等在生活服务方面开辟“绿色通道”,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使之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建设中,或老有所依、安享晚年。经过一年多来的运行,“学者服务中心”已经成为后勤集团一个亮点,为推进学校的建设、发展和构建和谐校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以顾客为核心的同时,陈鑫表示,“只有开心的员工,才能带来开心的顾客”,服务者身心和谐才能传达给服务对象。所以,在后勤,要体现人文关怀,要创造一种服务教育、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思想氛围,要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成长空间,使后勤人获得全面的发展,并以此形成“马太效应”,促进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充分发展,这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最终价值取向。

上一条:怎样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下一条:高教评论:创新是大学的基本职能

关闭

      版权所有©2008-2016 浙江财经大学 党委宣传部 浙ICP备05014573号 
      地址:浙江省下沙高教园区学源街18号 邮编: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