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宣讲 >> 学习动态 >> 正文
学习动态
联系我们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时间:2006年09月09日 20:31    浏览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和今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的主旋律。要使其真正成为惠及全体人民的现实目标,关键是要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理清工作思路,探索发展途径。我认为,现在需要解决的主要是三方面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根本出路;着力解决民生大业是关键问题;树立法治诚信意识是社会条件。

一、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根本出路。我国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现期”。在社会和谐方面,我们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大量存在,有些看似经济问题,实际是政治问题,是我们党如何从政治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问题。

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它应该以社会公平作为基本原则,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公平的政治、经济环境,使每个公民能够在公平合理的起跑线上,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并根据他们对社会所作的贡献,获取自己的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但目前存在的社会不公,虽然经济方面有严重的缺陷,但更主要的是政治上的不公平。其根源就在于一部分人掌握着不受监督、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把本应当用来为人民服务的权力变成了私有的特权。这种政治不公平的局面,只有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强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把执掌权力者的行为,置于法律、舆论和人民群众的严格监督之下,才可能有效改变。

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实现政治民主化。要达到这一要求,重要的是必须解决权力的授予方式,扩大民主选举,使公民在更大的范围之内真正地实现政治参与,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力,并对自己选出的官员确实拥有监督权和罢免权。还必须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原则,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当然,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考虑策略方式,选择有利时机,形成动力机制。但正如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的:“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

二、着力解决民生大业是关键问题。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正处在中国社会的整体转型期,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因而,使得关系民生基本问题的一些社会矛盾都特别地突出起来,主要集中表现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三个方面。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始终将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着力解决民生大业作为关键问题。

民生问题是指国民的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问题。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民生问题的要素在不断变化。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它主要表现为城乡居民的衣食之忧。那么现在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如何更好地解决住、行以及其他新的生活需求,特别是合理地解决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问题。

就业作为民生之本,现在正面临巨大的压力。解除就业压力,除了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之外,主要还是要靠强化政府作用,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首先,要促进灵活、统一、公平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为城乡人口特别是人才的合理流动创造宽松的环境,逐步在全社会消除城乡分割所造成的身份歧视。其次,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比如尽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增加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大力发展各种免费的职业介绍机构,疏通就业信息,沟通就业渠道;增加政府对失业劳动者进行再就业培训的经费投入,建立各种就业培训和指导中心,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改善其知识结构和技术结构;由政府投资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建设项目,以暂时缓解再就业的压力,等等。再次,是逐步转变全社会的择业、就业观念以及不切实际的对就业问题的过高期望值,发展弹性工作、非全日制工作、钟点工等多种多样的灵活就业方式,以拓宽就业渠道。

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现在是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最近,中央政治局专门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强调要“构建科学合理、公平正义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它向我们发出了强烈的信号。现在重要的问题是,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将其落到实处。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现在,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除了保障不足:资金保障不足,社会覆盖面太小;责任不清:历史责任和现实责任不清,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单位责任不清;立法滞后以外,还面临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因此,要尽快建立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体系,并推动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全面、正确地实施;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把让更多的人享有保障作为发展目标;要加大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将社会保障基金落到实处。

三、树立法治诚信意识是社会条件。胡锦涛同志关于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就是因为经历了28年的改革开放大潮洗礼后,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我们这个拥有灿烂文明的民族当今也出现了理想信念淡薄、道德滑坡、价值失范、社会腐败等问题,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树立法治诚信意识,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社会条件。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进行现实的、针对性教育尤为重要。它就是要让全党、全社会成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起码要按照做事的原则和做人的底线去做。只有会做人,才可能会做事;只有做好了人,才能做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事。一个人的道德高低也许不重要,但一个民族的道德高低就重要了;一个官员的道德高低也许不重要,但一个执政集团的道德高低就很重要了。要通过教育、制度建设,在各级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教育工作者中,在广大青少年、全体社会成员中,牢固树立法治诚信的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环境。

(作者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科社部主任、教授)

上一条:在实践中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下一条:用先进文化引领构建和谐社会

关闭

      版权所有©2008-2016 浙江财经大学 党委宣传部 浙ICP备05014573号 
      地址:浙江省下沙高教园区学源街18号 邮编:310018